钝感(总第212期)
钝感
文/杜骏飞
钝感是一种能力,与敏感一样,都涉及到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但从修炼上来说,人从敏感回归钝感,是一种反本能的逆向培养,其难可知。
因此,郑板桥才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他说的“糊涂”,大约就是钝感吧。
契科夫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公务员之死》:一名小公务员到剧院看戏,不小心冲着一位将军的后背打了个喷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几次三番的跟将军道歉,最后惹烦了将军,在遭到对方的呵斥后竟然一命呜呼了。小公务员身上的敏感、脆弱、过度紧张读来令人似曾相识,想来他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缩影。
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活成一个雷达,时刻扫描着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落在敏感的人眼中,可以发展为无数推测演绎,演变成无数的心理活动。现代人的精明世故、随圆就方之能,无不与察言观色里的机敏密切相关。
不过,有一利就有一弊,过度敏感的代价就是自我的客体化,成为附着于环境的属物,而非独立的自己。
很容易地,他会成为流言的受害人和传播者;也很容易地,他会成为时常把别人的评说当作雷霆的凄惶人。
钝感者则不然,他们舒缓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心灵中,就算他人讥刺千百回,他也就当东风吹马耳。在他人看来,这种钝,常与迟钝、驽钝联系在一起,一提到这样的人,常笑其不开窍,殊不知,正因为钝感,他才安安稳稳地活成了自己。
过度敏感,容易成为一种社交病态。特别典型的是:不惮以恶意揣度他人,捕风捉影的结果是,自己不得安宁,也让四周日渐缺乏善意。
但钝感的人则不然。他看见周遭的世界,时常觉得平安无事,听见他人的批评,时常觉得不无道理,甚至,即使人际环境再苛刻窘迫,也不能让他失落怨恨。聪明人经常提的一个词是“眼力见儿”,赞的是人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对钝感者,会想到早晚要劝他修得人情练达。殊不知,正因为人有钝感,他才得以怡然自得地活在善意中,而往往因善意能交相激荡,才导致以善得人者终得好运。
我对于过度敏感的人物,还有一个看法:虽然不是全部,但他们的大多数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我们去动物园,会看到所有的小动物都是敏感的,游客的任一言行,总能引发它们叽叽喳喳或四散奔突。比较而言,动物园只有大动物才有钝感之力,不管是狮子、老虎,还是大象、河马,它们往往举止安闲,面对造访和惊扰无动于衷。
钝感的人亦复如是。很多钝感者内心足够强大,能力足够超卓,因此才会对外部的所谓刺激漠然待之,或笑流年能奈我何,或谓区区于我何有哉。钝感的人在人群中,有如大动物之在旷野,他们举手投足,无不意态从容,一任脚步徜徉,在大地上镌刻出任性的足迹。
“钝感力”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其字面涵义为:迟钝的力量。它要求人在面对外部刺激时,反应悠缓淡定,呈现出发自内心的不为所动。
但从本质上看,我以为,“钝感”绝非迟钝一词所能涵盖,它其实更接近于从容、坦荡、笃定、厚重、恢弘、自信的超级人格。
与之相对的,则是过敏型人格。敏感自然也是一种不错的能力,但如果驾驭不好,过度的敏锐往往会发展为纤细、脆弱的玻璃心人格,善愁、善怨,多怒、多惧,易碎、易折。
无疑,过敏人格很难成大器,也时常会遭遇悲剧命运。他们容易将人世的种种瑕疵漏洞看得分明,也容易将这些负面放大,自怨自艾,亦怨天尤人,思虑过甚,久而久之,于身心不利可想而知。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无疑是敏感细腻的代表人物。宝玉在初次见面时就发现其“心较比干多一窍,病似西子胜三分”,但也正是这份敏感多思让她深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旁人不相干的闲话、丫鬟们的斗嘴置气本就是深宅大院里无可避免的,但对她而言却句句落心,乃至彻夜难眠、体虚病弱。也正是因为多疑,给王夫人落下“林妹妹素日是个多心的”印象,为日后的宝黛悲剧埋下了伏笔。
古语有云: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过度敏感的个性,对人生轨迹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
在《钝感力》一书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作者早年间加入过一个名为“石之会”的文艺沙龙,该沙龙有近30名成员每月一次聚会,后来这个沙龙中产生了五六位获得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的功成名就的作家。其中被作者认为最有才华的O先生,刚刚入行,约稿少,被编辑退稿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相比其他作家,极强的自尊心让他受到的伤害更深,便难以振作起来。即使偶然接到编辑的约稿电话, O先生也显得非常消极,丧失了创作新作品的欲望和斗志。几年后,文坛的主流杂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于文坛。像O先生这样拥有天赋和才华的艺术家,因为无法克服心理上的过敏弱点,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最终无法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其实,不仅仅是难成大器,而且,过敏人格一旦无法控制,其名利观、道德观均会发生偏移扭曲。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君子对他人光明磊落,所以不忧不惧;小人疑神疑鬼,每每庸人自扰,或算计他人,或疑心他人迫害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
人非圣贤,难免有戚戚不安的时候,那么,如何修炼的返璞归真,如何对冲天性里的过敏呢?恐怕唯有钝感力了。
渡边淳一说: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试读他所拟定的钝感力的五项铁律,即知所言定然不虚: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是要人能够驾驭自己的记忆,介意其所当介意,不介意其所不当介意,这必然要从价值观中修行。修到深处,或得臻谦冲恬退的化境,“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是要人不把失败当作羞辱打击,而只作一物来看,如若内心不够强大,气概不够坚毅,又哪来的如斯淡定?很多同学害怕试错,害怕受伤,以此为借口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台湾作家张晓风说:“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人生短暂,自当奋然前行,别让胆怯畏惧遮蔽了愿景。
至于“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以及面对表扬不得意忘形,无非便是要你达到如此修行:宠辱不惊。
如此看来,钝感并非让人不通世故,而是要你智慧通达。试问,人生若得如此钝感之力,夫复何忧,又夫复何惧?
要在这一生的荆棘中行进,你自当披挂浑然不觉的铠甲;要在这人世间的五蕴中觉悟,自当有点化我执的空明。钝感,才值得我们一生修行。
愿你铭记。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雍园记(全)|庆典无言|“作女”|我们本没有资格纪念屈原 |寄小读者|媒介变人形|证婚词|两百期寄语|人文|论八卦号的倒掉(一)(二)|你的本意是什么|杜课的聚会 |不可实现的幸运,就让它消失吧|如何报道极端暴力事件|张悦然:青春消费时代的逆行者|给父亲的十一首诗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